第140章(第6頁)

  看完文書後,牛知州表情極為古怪,甚至覺得荒謬,目光掃過衆人,試探道:“敢問,哪位是許銀鑼”

  大理寺丞歎息一聲,悲傷道:“使團在途中遭遇敵人伏擊,許銀鑼為保護大夥,身受重傷。我等已派人送回京城。”

  牛知州大驚失色:“竟有此事何方賊人敢伏擊朝廷使團,簡直無法無天。”

  姓劉的禦史擺擺手,道:“此事不提也罷,牛大人,我等前來查案,正好有事詢問。”

  牛知州連忙作揖:“禦史大人請問。”

  劉禦史沉聲道:“楚州戰況如何”

  聞言,牛知州歎息一聲,道:“去年北方大雪連天,凍死牲畜無數。今年開春後,便時常入侵邊境,沿途燒殺劫掠。

  “好在鎮北王麾下兵多将廣,城池未丢一座。蠻族也不敢深入楚州,隻可憐了邊境附近的百姓。”

  并不是所有百姓都住在城裡,那些遭遇蠻族劫掠的,是村落和鎮子裡的百姓。

  使團衆人相視一眼,刑部的陳捕頭皺眉道:“血屠三千裡,發生在何地”

  牛知州苦笑攤手,道:“這簡直是天方夜譚,諸位大人應該知道,楚州縱橫加起來,不過八千裡。若是有血屠三千裡之事,那下官還能站在這裡與大人們說話”

  劉禦史嗤笑一聲:“大家都是讀書人,牛知州莫要耍這些小聰明。”

  “血屠三千裡”是一個典故,源于古時戰國時期,有一位嗜殺成性的将軍,破滅敵國時,帶領軍隊屠戮三千裡。

  後世引為典故,用來形容大型殺戮以及殘暴冷酷。

  蠻族雖有騷擾邊境百姓,燒殺劫掠,但鎮北王傳回北方的塘報裡,隻說蠻族滋擾邊關,但都已被他帶兵打退,捷報不斷。

  蠻族如果真的做出“血屠三千裡”的暴行,那就是鎮北王謊報軍情,嚴重渎職。

第355章

問詢使團

  “下官是真的不知道,宛州離北邊尚有數日路程,幾位大人若是不信,不妨再往北走走,眼見為實。”

  牛知州連聲辯解,就差指天為誓。

  牛知州一個小人物,大概率是不知情的,因此衆人沒有為難他。

  劉禦史又詢問了幾個關于北境的問題後,大理寺丞笑眯眯的起身相送。

  目送牛知州坐上馬車,帶着衙官離開,大理寺丞返回驿站,屏退驿卒,環顧衆人:“我們現在是北上,還是在驿站多逗留幾天”

  刑部的陳捕頭低聲道:“繼續留在驿站,淮王的人必然會尋來。屆時,我們便隻能與他們一同北上。”

  “這不是正好嗎。”另一位姓周的禦史,笑道:“我們在明,許銀鑼在暗,吸引淮王的注意,就是我們的任務。”

  大理寺丞感慨一聲:“也不知道王妃狀況如何,是生是死。”

  聞言,陳捕頭和兩名禦史一臉冷笑,王妃和褚相龍的死活,與他們何幹。

  那種陰險狡詐的卑鄙小人,死了才好。

  楊硯告訴他們,許七安打退北方高手後,便獨自上路,秘密前往北境查案。

  這個計劃赢得衆人一緻贊同,并承諾保守秘密。三司官員們如此配合,一來是剛受過許七安的救命之恩,對他的态度有所轉變,從敵視轉為親近。

  二來,許七安秘密查案,意味着使團可以消極怠工,也就不會因為查到什麼證據,引來鎮北王的反噬。